炭火烧的正旺,室内炽热如夏。
“韩从事,我父亲还有说什么?”
袁耀倚靠在卧榻上,身上盖着软被,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
从寿春风尘仆仆赶来的韩胤一身冬装,此刻热得满头大汗。
然而在袁耀面前,他并不敢失礼,只能每说两句话就扶起袖子擦一下额头。
“少将军走后,主公对您思念颇深,因此命在下转达家信一封,请少将军亲启。”
韩胤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上前半步呈给袁耀。
“嗯,我知道了。”
袁耀无精打采地应了一句,却丝毫没有接信的意思。
“我妹妹最近怎么样?”
韩胤举着信,疑惑道:“少将军指的是二小姐,还是三小姐?”
“当然是我的小澜儿,我没事问你那个泼妇干甚?”
韩胤擦着额头的汗珠,回道:“三小姐近来读书大有长进,不仅能通背《易》,而且已经能和老师讨论研习了。”
“哎呦,看来我们家总算出了一个能传承家学的人了。”
袁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汝南袁氏之所以能“四世而三公”,且“门生故吏满天下”,根源在于汝南袁氏乃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
同样四世而三公的弘农杨氏,亦是如此;杨彪的曾祖父杨震,有“关西孔子”之称,时传欧阳氏《尚书》今文之学,家学深厚!
汉代士子要做官,主要的途径是察举制。而察举制各科,都有对经学内容的要求。尤其是“明经”、“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特科,对被举者的经学底蕴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