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清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导致河流干涸、草丛枯萎、大量食草动物死亡,影响到了老虎的生存环境,加上栖息地日益遭到人类的侵蚀破坏,于是,明清时期,中国的虎患逐渐进入了史上最高峰时期,以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例,当年江西余干县“秋大旱,虎出伤人,连年不息”,咸丰六年(1856年),江西德化县“大旱,自夏至冬二百余日不雨,是年七月,德化东乡谭家坂虎昼食人,夜群虎过村。”
在人类的侵蚀进犯,以及自然灾害影响下,实际上从明末清初开始,关于老虎成群结队、横行出没的记载,开始不断出现在中国各地的地方志上。
以上海为例,根据历代地方志记载,上海共有25次老虎出没记录(元代1次,明代14次,清代10次),其中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上海宝山吴淞附近更是老虎成群出没,咬死咬伤多达65人,“有时咆哮啸一声,怒音十里秋风狂”,以致“居民号恸死不辜,哭声夜半干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