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指四季或一年 汉 贾谊 《新书·辅佐》:“道行典知变化,以为规是非,明利害;掌仆及舆马之度,羽旄旌旗之制,步骤徐疾之节,春夏秋冬用之伦色;居车之容,登降之礼,见规宜谕,见过则譋 故职不率义,则道行之任也 ”《朱子语类》卷七十:“儱侗相续下来,圣人便截作段子,如气化一年一周,圣人与他截做春夏秋冬四时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八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钱钟书《围城》:“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额、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 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春 花香鸟语飘满村 细听来, 句句是乡音 夏 村前村后一幅画 午饭后, 纳凉大树下 秋 有朋来自五大洲 东海岸, 相约看海鸥 冬 佳节已在喜庆中 大街上, 传来爆竹声 立春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蛰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清明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芒种6月5——7日 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夏至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小暑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大暑7月22——24日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处暑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白露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寒露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霜降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大雪12月6——8日 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冬至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小寒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大寒1月20——21日 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四季与人体健康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与大自然相适应的,一年四季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反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即所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四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逆寒暑” 必须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也才能够长寿,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养生,则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春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一、二、三月,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 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迅速地生长起来 但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虚而入 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尽管如此,春天仍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 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 二是肝主春,肝气开始亢盛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因此,肝脏所藏之血流向四肢 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 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营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夏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夏季,是指从立夏至立秋的这一段时间,即农历四、五、六月,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夏季的气候特点即炎热,是一个酷暑蒸人的季节 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能洞悉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 二是津液外泄,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汽化后,从汗孔排出的液体)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 三是心通于夏,人体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动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因此,为更好地在夏季进行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季3个月里做到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秋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秋季,是指从立秋到立冬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秋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它 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 但由于其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而成为肃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等 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易伤人 由于秋季的气候特点,因此不但多见其主“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性病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必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和人体生理特点选择相应的饮食 冬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特点冬季,始于农历的立冬,止于次年的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即农历的10、11、12月 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寒冷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 人们大都相对减少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平时则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袭 因此,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使人容易发生各种风寒引起的疾病 到了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化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所以,到了冬季 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就容易复发或加重 冬季以寒气为主,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